自然保护地是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的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智慧保护地管理云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AI、GIS、GNSS、RS等先进技术,构建了“天、空、地、人”一体化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该平台将成为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地的强有力抓手和现代化智慧管理工具。
系统介绍
自然保护地是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的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
智慧保护地管理云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AI、GIS、GNSS、RS等先进技术,构建了“天、空、地、人”一体化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该平台将成为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地的强有力抓手和现代化智慧管理工具。
智慧保护地管理云平台基于保护地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通过在保护地内布设各种生态物联网监测感知系统,对保护地内各类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各类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云端大数据平台进行汇集、计算、入库和统计分析,各类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以通过图、表、影像等,及现场实时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在前端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管理部门直观掌握保护区内的微观变化,有利于保护地精细化、 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智慧保护地管理云平台主要包含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地灾害监测预警、环境综合监测、保护地访客管理、巡护管理、设施设备管理、行政审批管理、项目管理、宣教管理、档案管理等十一个子系统。业务涵盖自然资源管理、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人为活动监控等各个方面。
1.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
通过外业调查摸清保护地内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本底资源情况,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借助在林区布设的红外相机、视频监控设备、以及巡护员移动采集设备,对保护地内野生保护动物活动迹象、空间位置、种群、数量等信息进行监测记录,实时更新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通过长期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做出分析,从而指导日常管理,优化管理方针。
2.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灾害综合监测子系统可在线进行实时灾害监测并支持自动化预警,能够全面增强保护地资源监测能力,丰富监测内容,提高保护地信息处理及综合分析水平。实现保护地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可视化,为保护地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保护地访客管理系统
在保护地人员活动频繁的出入口,建设多功能界桩、视频卡口、访客登记系统等设施,对进入保护地的人员、车辆信息等进行自动识别和记录归档,形成人员、车辆出入登记数据库。在一些可疑车辆进出时进行智能提示,并支持查询历史访客记录,从而为保护地处理违规、违法事件提供助力。同时访客管理子系统还支持进行人流量、车流量监测,可以为保护地承载力分析及访客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4.巡护管理系统
保护地巡护管理子系统结合G N S S 技术、移动GIS技术,云平台技术以及北斗智能终端,可有效解决护林员监管难、考核难的问题,是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护林员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和实用工具。保护地巡护管理子系统除作为巡护管理工具外,也护林员重要的安全守护工具,当护林员在巡护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时,可触发一键呼救功能,相关负责人手机可第一时间收到求救信息,后台系统可立即锁定护林员位置,从而能迅速及时的对护林员开展救援工作,保障护林员的人身安全。即使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林区,护林员也可使用专用的北斗巡护终端,通过卫星将求救信息和当前位置发送给指挥中心,从而保障了林区巡护过程的通信稳定性和持续性。
5.设施设备管理系统
设施设备管理子系统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对保护地内的所以设施设备进行统一分类管理,形成设施设备台账数据库,对设施设备分布位置进行展示,直观展示设备运行状态和实时数据。二是监测保护地重要设施的运维情况、各种智慧化设备、物联网感知设备、监测设备等的运行状况。在设施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第一时间提示管理员进行处理。三是对设备的运维记录进行管理,实时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便于进行设备巡检和运维,保障设备设施运行良好。
6.环境监测系统
通过在保护地内布设高度集成化的环境综合监测站及其他监测装置,实时监测风速、风向、湿度、温度、气压、雨量、温度等多种环境参数,同时支持采集水质、负氧离子等生态信息。环境综合监测子系统通过对环境信息多个维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帮助保护地更加科学地完成保护地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